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3 06:02:11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印度泰姬陵的爱情故事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

3、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容量大,在备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资料和数据,这使得对俄罗斯的很多方面都有了很详细的了解。本节课上完后,有以下几个收获。

一、知识点之间的过度比较容易处理,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如从位置的学习到地形、气候、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到俄罗斯的经济以及经济向亚洲迁移,这样学生在听课时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过渡,很容易接受。

二、在引入新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及前面所学到的俄罗斯知识去学习,从而有了一定的思考量。

如在介绍完它的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接着让学生思考“那么俄罗斯的工业是不是也多分布在亚洲部分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俄罗斯的.工业分布”。

三、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这一点尤其是在资源与工业分布上,当学生得出“资源多分布在亚洲,而工业多分布在欧洲”时,这样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很快就想到“分布不一致”,于是“怎么办”这个问题就自然的出现在学生大脑中了。

四、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

在备课时,思考“俄罗斯为什么重工业发达,而轻工业却很落后呢”这个问题时,上课时学生讨论后的结论却很丰富,如“气候寒冷,很多农作物很难生长,缺少原料”“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重工业”等等答案,所以上课前的备课一定要多思考,多查阅资料。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多同学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标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图,图文转换,强化记忆

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特有工具。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1同时还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感知和识记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神经中枢都参与,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识记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遗忘。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

2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 ……此处隐藏6572个字……>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同学粗心、马虎、不踏实,常犯一些低级性错误,如把“太平洋”写成“大平洋”、把日本首都“东京”写成“东井”等。

2、审题不清或不理解题目要求的含义。如26题第一小问,A山脉 ,B城市 ,C海洋 ,结果有同学把ABC全填成山脉。

3、做选择题浪费的时间太多。我问了一些同学,他们说,等选择题做完,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小时,以至后面的综合题没时间做。

4、不会读图。试卷上的图和书上的图内容完全一样,就是图幅大小不一样,结果有些同学就不会对照书上相应的图填写正确的答案

5、上课不专心。有些内容虽然书上没有,但课堂上讲过好几次。如“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内陆国、内陆湖”的含义等。

今后教学的目标:

1、继续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是每章节的重点、难点,一定要精讲多练,对于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要求同学们能脱口而出,牢牢记住。

2、要指导学生会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观察、分析、解决一些地

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有一个“地理的头脑”。

3、继续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粗心、

马虎的'毛病,使他们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作业能一丝不苟、独立完成。

4、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作为地理学习的工具书,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说图、辨图、描图、填图、画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对一些读图比较困难的同学,更要耐心地个别辅导。

5、培养学生的考试答题技巧。对选择题,把那些一眼就能知道答案的题目先做,其他题目暂时不做,空在那里。然后做读图分析题,因为这类题目只要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图,大部分都能做出来,分值也比较大。等综合题做完了再做空着的选择题,如果实在没时间了,随便写个答案也有25%的几率做对。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2)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南极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上空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成因)。

(5)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别和根据经纬度确定东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确判断。

三、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在寒假来临的时期,一方面要进行期末测试分析,另一方面要布置寒假作业事宜。而且鉴于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的确有太多纠结的东西。

如果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必须印制出相应的导学习题,还要考虑到学生开学后兴趣的转移,如果只是一味地复习,学生很容易低估作业的意义,会出现疲于应付的问题。

所以,寒假作业既要注意到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需要温故知新中注意融入一些新东西,结合学科学习核心素养能力,多进行一些可展示的方法性梳理。

因此,结合七年级地理上期内容一以贯之的主题,七大洲、四大洋的识记应是基本性学习。所以让学生手绘一张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标识出界线,就成了作业之一。既是复习,也是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析,多一些创客式学习。

其次,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在学生学习中常常丢东拉西。如果能够让学生将气候类型,特点分析,分布三位一体,将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应用能力。因此,作业中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针对每一种气候类型进行批注分析,既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由让学生图形结合,从位置、特点上比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关系,发展思维的逻辑推理。

第三,牵涉到下一学期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图文资料,分析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方法的渗透和梳理,将会以多种案例一步步让学生明确如何读图和分析。因此结合学生可能对不同的大洲或国家感兴趣,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某一大洲或某一国家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归纳位置、地形、气候、河流都描述哪些方面,如何快速找到图文信息。既是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渗透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本着开学后便于展示评价,并且有利于积累学习案例,分享交流、迁移的目的,寒假作业这样梳理,从而删繁就简,明确主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